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红色山东

退役军人刘志海:从握枪军人到执笔作家 写尽胸中军旅情

来源:搜狐网  时间:2020-12-04

     “部队不仅锻炼了我的意志,还给了我重生的机会,部队驻地永远是我家。”11月中旬,记者在吴忠市见到65岁的刘志海时,他还穿着一身洗得发旧的迷彩服。他介绍说,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母亲在抗战时期入了党,从小受父母的影响,他想成为军人,献身国防。没想到,一场重疾让他成为军旅作家。

    “我的父亲在淮海战役中表现英勇,荣立二等功。全国解放后,他却因为战伤告别了十几年的部队生活,回到山东老家务农。他时常教育我要心怀感恩,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把能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受父亲的影响,1973年冬天,18岁的刘志海穿上军装,坐着闷罐火车离开山东老家,来到荒凉的大西北。因为饮食习惯不同,粗粮发糕、“钢丝面”让这个山东汉子有些不适应,在父亲的安慰和鼓励下,刘志海不仅克服了各种困难,还因身体素质好,训练肯出力,他很快成为战友心目中的“硬汉”。在采访中,刘志海卷起袖子,露出肘关节处磨损的旧伤告诉记者:这都是当战士练机枪时留下的“纪念”。
    按照父亲的要求,刘志海在当兵第二年当上了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多次参加班长集训、骨干培训,在军事业务比赛中获奖。1979年,因在部队表现突出,刘志海由战士破格提了干,并从陕西某军警卫连调到宁夏某军团任特务连警卫排排长。
    “1985年10月,我所在的部队参加南疆对越轮战训练,看着那些与自己一起学习训练的战友出征前还那么活泼开朗,归来时却有人身负伤残,还有22名牺牲战友的骨灰盒被其他战友抱在怀中。想起那个悲壮的场景,至今我都感到心痛!”刘志海说,从此后,他把每一位上过战场的战友都当成了自己学习的楷模,工作时主动担责,从不怕累。直到1992年夏天,部队所在驻地青铜峡黄河东干渠突然决口,淹没了地势较低的部队营房,最深处达1.5米。为了确保人员和物资安全,刘志海带领官兵冲进家属院,一次次趟进训练场开辟泄洪通道,一次次潜入重点军事目标排查险情,营救家属和孩子。经过四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击退了洪水,一切恢复正常。
    没想到几周后,刘志海在营区检查哨位时突然晕倒,当他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卫生队急救室的床板上,嘴上戴着氧气罩,头上枕着冷水袋,胸上放着心电图线,手上吊着液体。
    由于高烧不退,刘志海被转入多家医院治疗,最终被确诊为“变异性亚败血症”,在病床上一躺就是8年。
    在这8年间,为了不让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病床上,刘志海决定学习新闻写作。但文化程度低再次成为刘志海的人生难题,他开始从初中语文课本、《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学起,一遍遍练习新闻写作。
    有一天,刘志海在医院走廊见一位白发老太太给一位刚做完阑尾手术的新兵洗脸、喂饭,忙得不亦乐乎,他问护士,才知道这一老一少素不相识。他将此事写成《病房里的雷锋妈妈》,并将稿件送到银川当地一家报社。

    “那篇稿件被改名为《住院战士的好妈妈》,以我的署名刊发出来了,但内容几乎看不到我原稿的痕迹。除了羞愧,我的内心更多的是激动。那篇刊发稿件作成了我学习新闻写作的模板,然后不停地练习。”刘志海说。从此,在8年的病榻笔耕中,《银川晚报》《宁夏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黄河文学》《朔方》《西北军事文学》等刊物相继为他打开了大门,他的作品也由豆腐块逐渐迈向了一两万字的军事报告文学长篇。
    写作越来越顺畅,刘志海萌生了写军旅小说的念头,他边输液,边服药,边笔耕,历经8年艰辛,终于完成了4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西部刀锋》,并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5年,《西部刀锋》荣获甘肃军区第四届“昆仑文艺奖”、宁夏第七次文学艺术作品展奖、共青团中央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写作20多年,刘志海不仅创作了《西部刀锋》《边陲胡杨》《天边犟兵》“西部三部曲”,还创作了《巅峰亮剑》和《铁血铸魂》《拂晓突袭》等军旅题材的作品,被誉为“军中保尔”。
    如今,儿子已成家立业生活在老家山东,他却选择独自生活在第二故乡青铜峡镇,只因青铜峡镇有他热爱了大半生的驻军部队……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戎耀今生丨让黑塌菜变成"拥军菜",这位退役军人创业中再续军缘
下一篇:刘炳光: 弹片击穿腹部,仍二次赴朝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