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双拥文苑

使命催我前行

来源:山东双拥报  时间:2018-12-19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打从有记忆的那一刻起,我便与这个绿色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大檐帽上那颗红彤彤的五星。记得有次,我指着那颗红五星问父亲,这是什么?他严肃地告诉我,这是军人的荣耀,更代表责任与使命!那时我对这句话似懂非懂,只是觉得作为军人的父亲经常早出晚归不能回家。 

       少不懂事,等长大了我才发现,自己早已受到父亲的熏陶,绿色的种子在心中悄悄发芽。带着薪火相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2年9月,我顺利考入西安通信学院,开始艰辛的有线通信指挥专业学习进修之路。满怀远大理想抱负的我,总渴望尽快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甚至有时还会产生些许马革裹尸还的悲壮豪情,下决心不辜负国家的栽培和父母的希望,立志军营建功立业。

       就在我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军队改革如期而至。面对这场时代大考,各种各样有关军改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这样的重要关口,我摩拳擦掌却又不知所措,像个进入考场而没做好复习的孩子,内心彷徨,一时无从下笔。 

       军队改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我知道由于改革大局需要,父亲很可能要在这次裁军中离开部队。我问父亲:“你马上就退出现役了,还怎么履行职责?你的前路未卜,如何去完成使命?”父亲回答仍很严肃:“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有次休假回家,我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承担了一项上级下达的重要迎检任务,无数个不眠的夜里,他不知疲倦地加班加点。我说“还有几个月就脱军装了,用得着这么拼命吗?”母亲也说“尽力做好就行,你可不年轻了呀。”父亲转过头,微微一笑表示作答,可身子却没有半点犹豫。在他回头的瞬间,我看到了父亲熬红的双眼,两鬓斑白的头发,甚至连眼角的皱纹都好像加深了几分。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的真正含义。年底,父亲依依不舍脱下了心爱的军装,坦然成为了那“30万分之一。”因为年度成绩突出,父亲所在的处荣立集体三等功,这也为他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

       就在那次我休假结束即将归队时,父亲难得抽空陪我吃顿饭。他深情地拉着我的手说:“东林啊,你常常问我什么是军人的职责、使命,我以一个老兵的身份告诉你:当兵打仗、保家卫国就是神圣职责;爱军精武、敬业担当就是光荣使命;努力把分管的任务高标准完成,就是最好的履职尽责!” 

       父亲的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点醒了还在迷茫中的我。回到连队,我抓紧转变心态,迅速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训练场上,我跟着战友学习故障预判和排除方法;值班室里,我请值班员帮助讲解光缆线路路由图;巡线路上,我与骨干一起过水趟河熟悉线路走向……当我俯下身子去学这些东西的时候,才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白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心态是成长进步大敌的道理。如果连基本的内线机房情况说不清楚,外线线路资料不够熟悉,自己又有什么资本去谈大展宏图、施展抱负呢?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说过:士兵应征入伍,穿上军装,拿起武器,接受训练,以及睡眠、吃饭、喝水、行军,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在适当的地方和适当的时间进行战斗。我军高级将领粟裕,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十位大将之首,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察地形、研究地图,琢磨街区怎么攻占、要点如何防守;和平生活的几十年里,他每次就寝前都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确保一旦有事随手可以摸得到。军人的职责使命是立志强军兴军,勤于实践,磨砺摔打,提高本领,能打胜仗。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通信兵,就是要强化“畅通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担当,开拓创新、苦练精兵,不负重托,锤炼召之即来的素质、来之能战的底气、战之必胜的实力!就是要树立“岗位就是战位,保通就是打赢”的责任意识,刻苦学习训练,钻研专业技术,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就是要胸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把个人成长与实现强军梦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追梦圆梦,在实践中书写壮丽的青春华章!

       转眼间,我入伍已有6个年头了,刚穿上军装时的激动与欣喜犹如昨天。我军已走过90年的光辉岁月,党不久还要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绘就新的宏伟蓝图,对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战略擘画,引领人民军队朝着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奋勇进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初心,她是人生起点的希冀与梦想,事业开端的承诺与信念,迷途困挫中的责任与担当,铅华尽染时的恪守与坚持。只有始终牢记心中的责任使命,让初心的希冀与梦想不灭,才能汲取奋力前进的无穷力量,勇于扛起属于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重任。

       我时常有这样的梦境:银线飞度、网络通达,荧屏闪烁、键盘声起……一名年轻的军人正端坐在战位上,展现出一副信息制胜的自信与豪气!这名军人,仿佛就是曾经的父亲,现在的我。     

 (作者单位:北部战区陆军某部)

来顶一下
@
返回首页
上一篇: 难忘沂蒙“出伕子”
下一篇:通话